烟嘴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烟嘴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县西巷出土文物引轰动闹市区建设须先进行地下考古_[#第一枪]

发布时间:2021-06-07 14:02:00 阅读: 来源:烟嘴厂家

说起济南城的历史,人们一定会想起“先有平陵城,后有济南府”的说法。按照这一说法,最早的“老济南”其实是位于现在济南市东约35公里章丘龙山街道阎家村北的东平陵城。东平陵城是汉代济南郡、济南国的治所,西晋永嘉(公元307—312)后,济南郡治由东平陵城西迁至历城。济南城于是到了现在的位置。济南是历史文化名城,现在人们说的“老城区”地底下丰富的文物资源就是证明。

从2003年开始,考古人员从老城区县西巷的地底下发掘出了80余尊精美佛教造像,这些佛教造像虽然大多有残缺,但造型精美,时代从北朝一直持续到宋代。同时发现的宋代地宫,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精美的砖雕佛教地宫;在地宫南侧发现的佛教举行宗教仪式的“方形坛”,在全国已发现的佛教造像埋藏坑中尚属首次发现。地宫和“方形坛”等寺院基址的发现,也揭开了济南老城区创建最早,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开元寺的神秘面纱。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表示,县西巷的考古发掘,证明了济南历史上佛教的繁盛,对了解历史上佛教的布局和济南城市的历史具有重大意义。但县西巷的考古发掘也同样有着遗憾,除了几次专业考古发掘,2011年底和2012年初,由于种种原因,考古人员一直无法进入舜井街西侧工地,因而无法对出土佛像的确切位置和归属进行考证,丢失了很多有价值的历史信息,“闹市区建设必须先进行地下考古,否则会对地下济南的历史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顶管施工,佛像挡道——佛像重见天日充满戏剧性

济南老城区是市政府公布的六片地下文物保护区之一,地上地下文物遗迹十分丰富。因此,每次老城区要进行工程建设时,李铭都非常关注,因为如果没有考古部门提前进行专业的考古发掘,施工很容易对地下文物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害。

2003年,位于老城区中部的县西巷进行全面拓宽改造,建设部门要在地下进行大型污水管道的施工,一听到这个消息,李铭就立即赶往工地查看,建设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不会大面积挖掘地下,只是打竖井进行顶管施工。

谁知道顶管施工也遇到了“特殊状况”,李铭说,“施工人员在县西巷距地表4米以下从南往北进行顶管施工,几天之后,顶了大概一百多米,却顶不动了。这时候,有人打电话给考古所举报,说工地上发现了石佛。”

接到举报电话之后,李铭立即赶往现场,到现场后,他发现,其中一尊大的石雕罗汉像挡住了管子的去路。凭借多年的考古经验,李铭觉得这些佛教造像非常珍贵,看起来应该是北朝到宋朝的。于是立即要求施工方停止施工。2003年5月,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进驻县西巷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此后的2003年七八月份和2006年9月份,为配合基本建设,考古人员又多次对县西巷进行了发掘,使得80余尊精美佛教造像和佛教地宫、“方形坛”重见天日,引起全国轰动。

寺院地宫惊艳出土——地宫中的砖雕“全国最精美”

李铭介绍,考古工作的第一个重大发现是一座佛教造像窖藏坑。窖藏坑的南北长1.6米,东西宽1米,深约1.2米,开口距地表约2米。在窖藏坑中,考古人员共清理出北朝到宋代的佛教造像和残件20多件。令人惊喜的是,在窖藏坑西面十多米的地方,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精美的砖雕地宫。地宫的开口层位比较高,顶端部分高于当时的地表。可能是考虑到地下水位较高的原因,如果把地宫完全建在地下而又没有完善的防潮措施,就不适合用来盛放珍贵的经像,所以原来修筑地宫时采取了半地下的方式,上部再修筑塔或经阁。地宫的外围边长是2.2米,内部边长为1.8米,制作非常规整。地宫的门道在南侧正中,出土时门口被一些废弃的砖封砌,这些废弃的砖中就有一些精致的雕花砖,用砖封砌之后,再用细腻的石灰膏粘合。门外有一条在夯土中挖成的向南的门道,宽度与门宽相同。

地宫的砖雕部分组成须弥座的形式,壸门凹入壁内,辅纹砖逐层凸出,设计上非常巧妙。须弥座上方用普通砖四角叠涩出顶部。可惜出土时损毁程度比较严重,除西北角保留较高的叠涩部分外,其他部分都仅存到须弥座上方。地宫内部装饰砖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辅纹,辅纹主要用在壸门上下方,上面两层,下面四层,纹样分别是连续相接的覆莲、仰莲、钱币、竹节纹、卷草纹等,其中的竹节纹甚为罕见。另一种是主纹,位于壸门内,单砖一侧雕成莲花、西番莲、羚羊、山羊、鹿等各种象征祥瑞的纹样。壸门之间隔有单个的小立砖,三面刻有宝瓶莲花等纹样。李铭表示,地宫的砖雕非常精美,可以说是全国寺院地宫中最精美、最漂亮的砖雕。

沾满泥浆的石碑——见证了北宋开元寺修地宫的情况

李铭说:“对考古人员而言,最希望的是能在发掘中发现带有文字的东西,这对研究出土文物和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县西巷考古发掘中发现宋代石碑的过程就非常有意思。那天是在清理地宫,地宫的底部铺有方砖,但中部偏北有空缺,斜躺着一块沾满泥浆的大石块,当时也不知道这东西是什么,我就让人用水泼了一下,再用手一摸,石面发涩,很像是刻有文字的石碑,心下一喜,赶紧让人清洗干净,果然是一块宋代石碑。”

清洗干净之后,考古人员发现,这块石碑的碑文记载了北宋开元寺修这座地宫的相关情况。根据碑文记载,这座地宫的修建年代约在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或稍后,地宫当初是为了供奉“杂宝经藏”的。石碑的发现,也让考古人员明确了地宫所在地正是宋代开元寺遗址所在地。出土时石碑是斜躺着的,有被撬起的痕迹,说明地宫似乎是被盗过。关于地宫的毁弃年代,从地层关系等因素综合推测,李铭认为应该在北宋末年,可能毁于徽宗灭佛或者宋金交兵时。

方形坛——全国首次发现,轰动考古界

李铭介绍,在地宫南侧约0.5米处,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另外一处佛教造像窖藏坑,形状基本呈正方形,南部正中有台阶状入口,东西宽3.7米,南北长4.3米,深0.8米。

有意思的是,坑的中部有一块三合土夯筑而成的方形坛,边长2.4米,制作非常规整。所有的造像都分布在方形坛四周,可以看出当初摆放时多“面向”中央台子。这种埋藏方式在全国已发现的佛教造像埋藏坑中非常罕见。李铭说:“造像面向方形坛摆放,可能是举行过某种祭祀仪式。这个方形坛在全国属于首次发现,当时引起了考古界的轰动,很多国内著名考古学家纷纷前来查看。”

精美佛像堪比青州——80余尊佛像题材丰富,雕刻精美

李铭介绍,县西巷考古发掘出土的佛像大多比较残破,有的只有身子,有的只有头,这些残破的状况说明这些佛像跟历史上的灭佛运动有关。而造像的题材则较全:弥勒像占很大比重,多为倚坐,有些台座上带有发愿文,年号基本都是唐代武周前后的;其次为菩萨像,单体出现或者作为背屏上的胁侍形象出现,形象也有思维、供养、胁侍等几种;再为佛像,单体出现的多为结跏趺坐,也有相当数量的作为背屏式像的主体或者背光上的化佛出现。此外还有飞天、力士、弟子、天王、供养人等形象。座上带有线刻狮形象的“裸体”坐佛的形象非常少见,其身份还待学界的考证。造像的年代以唐代为主,贯穿北朝到宋代,跨度很大。

这些佛教造像非常精美,2006年从开元寺遗址井中发现的一尊菩萨头像令李铭至今印象深刻,“一看到这尊头像,我就惊呆了,它特别的美,似笑非笑的神态令人过目难忘。可以说它是价值连城的。县西巷出土的佛像,艺术价值堪比青州佛像。”

这些佛教造像的雕刻技法以单体圆雕为主,其次为背屏式半圆雕,有的背屏式造像为主尊半圆雕,胁侍菩萨却是阴线刻。有些造像身上的彩绘和描金保存仍然很好。贴金彩绘说明了这批佛教造像档次很高。李铭认为,这批造像的特点与1996年青州龙兴寺遗址发现的造像有不少相同之处,说明青州风格的造像,向西已经影响到济南地区。但这些造像也有许多地方与青州风格相比有不同之处,这也许反映了济南地区北朝到宋代佛教造像的特点。

考古发掘完成后,为了让市民尽早领略这批佛教造像的神采,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火速对它们进行了拼接修整,并与济南市博物馆精诚合作,在出土一个多月后,就做了专题展览。如今,这些精美的佛教造像一部分在山东博物馆展出,而在济南市博物馆内的专题展览也已连续展出9年之久。

济南首次发现大型经幢基座

2010年底,县西巷南头东侧进行电力沟施工,又发现了一座唐宋时期的经幢,这么大型的经幢基座,在济南也属首次发现。

经幢基座离地面约1.8米。整个经幢基座分为仰莲、八棱柱、覆莲和方形基础四个部分组成,仰莲和覆莲部分都雕有莲花形状。其中仰莲是由两个半圆形莲花座拼接起来的,覆莲相对较薄,已经有部分破裂。另外,八棱柱上还有线刻人物像,但是由于常年被埋于地下,使得经幢基座经受了重大的压力和侵蚀,所以部分人物像已经看不大清楚,但是根据这些人物像的风格可以判断,这个经幢基座应该就是唐代的。李铭认为,考虑到它和2003年发掘的开元寺遗址离得很近,初步判断它应该是开元寺的东西。

开元寺遗迹——揭开济南老城区规模最大寺院神秘面纱

李铭介绍,除了众多佛教造像,县西巷考古发掘的另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揭开了济南老城区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寺院———开元寺的神秘面纱。

地宫、窖藏坑、唐代经幢基座、宋代石碑都是开元寺的遗物,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处面阔七间、进深三间的明清时期大型建筑基址,在很多探方发现宋元时期大型房基垫土,另外还有大量各时期水井、窖穴、炉灶、道路、灰坑、水沟等遗迹现象。遗物更加丰富,发现数百件瓷器、陶器、建筑构件、玩具、铜钱等,其中不乏保存较好的精品瓷器和墨书的跟寺院有关的瓷器等。

2012年初,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在对宽厚所街明代郡王府进行考古发掘时,还将重点放在宽厚所街西北地区,试图考察开元寺南界,结果果然发掘出了唐宋时期的寺院遗存、经幢残件和莲花座等文物,这说明唐宋时期开元寺可能一度到达过这里,充分证明开元寺规模之宏大。李铭说,县西巷所在地存在一座始建于北朝晚期的寺院遗址,当时的名字并不叫开元寺,但具体叫什么名,已经无从考证,“唐代时,该寺院改名为开元寺,成为唐宋时期济南城内最大的寺院。至明代初年,开元寺地块被政府占用,僧众才被迫迁徙,一部分到了县西巷北端的康和尚院,即今钟楼寺遗址一带;另一部分迁徙到了城南的佛慧山中,将佛慧寺改名开元寺,延续香火至上世纪50年代。开元寺原址中心地带后来被用作明清时期知府衙门,现在为山东省政协所在地。”

如今,在千佛山以南的佛慧山半山腰上,还有开元寺的遗址。开元寺大殿的基址背后有一座佛像,但这尊佛像曾经被毁,是后来重建的。大殿遗址后面的石壁上,有三层佛教造像龛。最上面一层因为比较高,所以保护得也比较好。下面两层造像则破坏严重,造像的头基本都被砸坏。2010年,济南市人大代表刘永海就曾建议在佛慧山重修开元寺,他认为,历史深厚的开元寺建成后可与千佛山遥相呼应,相映生辉,形成一个具有济南特色的旅游观光链条。

佛教造像在施工中出土——历史信息的丢失给城市考古造成遗憾

闹市区的考古工作总会带来不少遗憾,李铭感慨,“考古不是挖宝,而是挖历史,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如果不首先进行考古,将会对记录城市历史的文物和遗迹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2011年年底,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从舜井街西侧工地指挥部办公室里拉回来一尊北齐至隋时期的精美菩萨像。菩萨像只剩主体下躯干,头、胳膊、脚,以及莲花座均已缺失,残高95厘米。从菩萨像的雕刻风格可以判断,它和当年在县西巷出土的佛像风格类似,与青州龙兴寺窖藏佛像的风格也很相近。由于这尊菩萨像被发现时早已满身淤泥,长期受淤泥侵蚀,导致清洗之后其表面也呈灰黑色。因此很难判断其材质,从几个小缺口看,可能是草白玉,山东境内用这种石材做佛像的情况比较少见。

2012年初,舜井街西侧工地建设指挥部又向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移交了一尊精美的石雕菩萨头像。这尊头像戴着精致的花冠,花冠束带下是有规则的卷曲刘海,头像的脸盘圆如满月,眉睛含笑,唇角上翘,下颌及颈部饰蚕纹,双耳垂至颈部。头像残高28厘米,尺寸与真人基本一致。除鼻部、耳垂及花冠等局部残损外,头像保留相对完整。这尊菩萨头像和2011年年底发现的菩萨身躯像虽不属于同一个体,但风格基本一致,应属北朝晚期至隋代遗物。考古人员因此判断,这尊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菩萨像造型精美,和此前县西巷出土的佛像风格类似,或为济南开元寺前身之遗物。

李铭说明:“舜井街片区分东西两部分进行建设,其中东部由上海一家公司开发,该公司非常配合考古发掘,明代大型王府遗址得以完整现身,对研究明代藩王制度意义重大。而西部则由当地相关部门负责建设,但由于种种原因,考古工作一直无法顺利展开。从工地发现的佛像头和佛像身看来,它们应该不会是孤立出现,但因为它们是在未经考古发掘的施工工地发现的,因此已经无法判断具体的出土地点,无法判断究竟是不是属于开元寺遗物。这种做法极容易让一些佛像残件被当做建筑垃圾扔掉,为城市考古留下难以挽回的损失。”

生物酶制剂批发

卷帘门批发

卧式多级泵价格

悬臂式模组